第39章 兵营

兵强马壮的明光军精锐骑兵部队自关中东行,沿着平坦的官道大摇大摆地行军。

地方各州都得到了政令提前准备粮草给养,这种军情自然是毫无保密性可言。

之前薛崇训在长安大张旗鼓地检阅军队发兵,也是对契丹的宣战信号。

当然关心着形势的不仅是契丹首领李失活,幽州的那几个掌权的地方官也急了。

朝廷没有下明文责罪,但他们心知肚明,御史下来那一趟就说明长安在怀疑他们了。

现在新任封疆大吏杜暹又得了御赐宝剑,行先斩后奏之权,长史王贤之更是吃不好睡不好,每天就觉得脖子很痒。

都督赵瞿找王贤之商议,一块儿在那猜测杜暹到幽州之后会不会拿他们开刀祭旗。

王贤之的看法:“朝廷从关中大老远地调兵过来,一定是要先对付我们,趁杜暹还没到,早些准备,反了!”

赵瞿道:“那明光军是骁勇善战之师,现在才反必须先迎战这支人马,稍有不利,杜暹以兵权调河东、安东两镇兵马围攻,我们毫无胜算,有什么好反的?”

“薛氏得国不正,我等带个头,再联络其他地方的忠臣良将,胜败犹不可意料,总比坐以待毙强上百倍。”

王贤之算计着,“咱们就打天启帝(李承宁)的旗号,以恢复李唐的大义起兵,赵将军若能挫败杜暹前锋,大事便有可为。”

赵瞿摇头道:“若要有点胜算,至少要能拉拢卢氏等士族,否则难以久持。我看卢公对咱们并无多少诚意,况且这些士家也是先图自保的主,怕是不愿意参与内战。”

王贤之道:“卢公深明大义,岂有不明薛氏窃国之理?只要赵将军发兵胜得一场,卢公那边我来说服。只要卢氏答应加入我们,已他们的影响,再联合其他地方一同起事就容易多了。”

赵瞿仍旧不同意,认为幽州没有良将强兵,打不过西边那些军队。

两人始终说不到一块儿,赵瞿不愿意造反,其实还有个心思:他的家眷在长安,只要一造反无论胜败他都得变成孤家寡人,只觉得这条路根本就没有好处。

王贤之也是被逼急了才主张铤而走险,他在幽州掌权是发了大财的,通过压榨内附胡人的财富,从奇珍异宝到钱粮土地,几辈子都花不完。

等朝廷派封疆大吏下来搞清楚状况,他不死也得死了,以前赚的钱自是枉然。

幽州军政衙门内部都各怀心思没扯清,更别说地方大族卢氏了。

士族子弟们自喻国家栋梁、道德楷模,但是要他们为了朝廷争权夺利而牺牲家族的利益那是绝对不行的。

或许有的士族在遇到异族入侵时能保留几分气节,但是薛崇训政权建立的是汉家王朝,他们更不愿意冒险干什么事,除非形势十分明朗还可以趁势捞一下名声。

州衙常常派人到卢府想和卢公联络,这时卢公却装起清高来,借口幽州官府与胡人来往沾了俗气,不愿意再与之过多往来。

但去年幽州发生了一场农民起义,那时卢公却是很积极地和官府站在一边,又出粮又出人,最后把那帮“乱匪”镇压彻底才罢休。

于是事情就一番蹉跎,等到六月,全骑兵的明光军部队已经进入了幽州地界,速度出乎地方官的意料。

现在再要干什么事已经来不及了。

王贤之等人只得硬着头皮准备应付,被动地等着命运的宣判。

但杜暹竟然没有与地方官联系,而亲率一队轻骑,举旗来到了幽州都督府的兵营。里面驻扎有幽州健兵三千多人,兵权是都督赵瞿掌管。

杜暹一部突然出现在兵营门口,守营官兵按军法规矩要印信公文,杜暹亮出王命、大印,说道:“本官奉旨节制河东、幽州、安东三镇,三镇兵马一应归我调遣,若有敢阻拦违抗者,视同谋反!”

言罢踢开营门,带一队兵马就闯了进去。

幽州都督的部将见情况不对,急忙赶着去城里报信。

这时校场上的将士们纷纷聚拢过来,这里的兵马有三千多,而现在杜暹轻骑赶来不足百人,他身边的部将亲兵都不由得为之捏了一把汗,毕竟在长安时就听得风声幽州这边不怎么平安。

杜暹却不以为然,大模大样地爬上了一处土丘,取下腰间的佩剑道:“皇帝亲手赐给杜某人的宝剑,兄弟们见识见识。”

将士们听杜暹一说都凑上来瞧议论纷纷。

“诸位愿意追随陛下的意愿攻打契丹吗?”杜暹又问了一声。

众人喊道:“咱们吃的皇粮,薛郎说打哪就打哪。”“契丹算老几,俺们去年刚打完突厥,闲了几个月都闲不住了……”

杜暹忽然喝道:“这样的军纪成何体统,实有辱我大晋军威!各部将领何在?”

这时将校们才急忙呵斥吆喝,让人们站好队列禁止喧哗。

有个将领上前说道:“末将等不知大总管要来,也未接到都督的命令,不敢造次。请大总管稍候,都督马上就来请罪。”

如果您喜欢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