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3章 国泰民安

近午的皇宫很宁静,不过一点也不冷清,坤宁宫附近到处都是当值的宫人。

皇后张氏坐在坤宁宫里的一张梳妆台前,轻轻转动着脖子,左右打量着铜镜里的脸。她觉得,数日之间自己便消瘦了一些。

忧惧充斥着她的心。她很懊悔,做错的事、说错的话,却永远也无法重来。

圣上已经在猜忌她了吗,会怎么对付她?扶持英国公家的人、重用张辅,再想办法废掉她这个皇后?!

想到这里,张氏感到非常愤怒!

她是圣上的结发妻,这么多年来一心一意从旁帮助,为他生儿育女。

多年的恩情亲情,为何会变成这样?

半生的相伴,难道还比不上一个刚认识几个月的小娘?

就在这时,身后传来一个宦官小心翼翼地声音:“禀皇后娘娘,皇爷来坤宁宫了。”

张氏有点意外,忙对着铜镜整理了一下衣衫和头饰,站了起来。

她很快又意识到,圣上为何经常在中午这段时间来坤宁宫……因为这样一来,圣上就不用为是否留宿坤宁宫而烦恼了。

她想起一个宫女悄悄密告的一件事,那是圣上在张贵妃宫里说过的话。

圣上对张贵妃谈起,他在坤宁宫就寝的感受:譬如到了吃饭的时辰,肚子不饿、且吃的是毫无滋味的食物,俺仍把饭吃了,因为已到吃饭的时辰、该吃饭了哩。

张氏心道:男子都是喜新厌旧没良心的!

张氏走出寝宫,见朱高炽已经进来了。她款款行礼罢,亲热地走近他,扶着朱高炽柔声道:“今日圣上回来得要早一些呢。”

朱高炽道:“朝里的事那么多,俺做得再多,也是忙不过来,还得让大臣们去办。俺在前边多呆一会儿、少呆一会儿没啥不同。”

他一屁股重重地在上方又大又软的椅子上坐下来,舒服地呼出一口气道:“对了,上回翰林院的高贤宁上书,劝俺早立太子。今日又有大臣提及,俺觉得这事儿也该办了。”

张氏听罢吃了一惊,白皙的脸上,单眼皮小眼睛的目光闪烁、变幻不定。

朱高炽看着她继续说道:“俺这亲儿子是嫡长子,迟早是皇太子,拖着不如早立。”

张氏心里又是高兴,又是担忧,寻思这话不是个陷阱罢?

她开口谨慎地说道:“如今前方战事要紧,圣上不必急于一时。瞻基今年才十岁,年纪尚小,圣上可待以后再说。”

“这也是俺忧心之事,瞻基、瞻垲都还年幼,帮不上俺的忙。”朱高炽叹了一口气道,“眼下这乱局,最真心实意的还是自家人哩。”

这句话有一种态度,圣上心怀善意,正在示好。

他忽然说起这件事,张氏的脑海里便飞快地解读着他的意思:欲立瞻基为皇太子,应该是皇帝的一种妥协;皇帝提到瞻基年幼,又是一种提醒,好像在提醒张氏,年小的儿子朱瞻基、需要他的庇护。

所以皇室内部的争斗,最明智的做法是和解,至少暂时得和解。如此对所有人都有利。

朱高炽的声音又道:“原先在燕王府时,高煦与俺们是一家人。到而今却只有俺与皇后,瞻基、瞻垲才是一家人了,想来有些伤感。”

张氏听罢,马上和皇帝一起伤感,她抹起泪来,哽咽道:“妾身出身,非大富大贵之家,现在贵为皇后,已别无所求。愿天下太平,家和安康。妾身一介妇人本该相夫教子,只盼圣上早日平定叛乱,使大明国泰民安。”

朱高炽胖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,他点头道:“一家人不说两家话,皇后能这么想,俺甚为欣慰。”

张氏立刻报以温柔的回应,她侧身过去,握住朱高炽的手:“以前我们家遇到了那么多次难关,都挺过来了。这次高煦叛乱,心怀怨愤对付我们;圣上亦不必太过忧心,叛乱必定能平息,没有甚么过不去的坎!”

朱高炽沉吟道:“还是皇后识大体。”

“可不用夸妾身,妾身是圣上的结发妻、最亲近之人,哪有不为圣上着想的道理?圣上定要明白我的心,若谁都可能背叛您,妾身却绝不会。”张氏轻言细语地说道。

朱高炽点头道:“俺知道。待大臣再言及此事,俺便与诸臣商议,着手册立瞻基为皇太子。”

……当天下午,徐辉祖终于在干清宫东暖阁,得到了皇帝的召见。自西南战败以来,这是徐辉祖第一次在此地见到皇帝。

徐辉祖走进隔扇,径直跪伏叩拜道:“臣有罪,请圣上降罪。”

朱高炽问道:“魏国公何罪之有?”

徐辉祖道:“江阴侯吴高怠误战机,乃臣之错。”

朱高炽看了他一眼,叹道:“魏国公只是举荐,给他将印的人却是俺。俺不怪大舅了,平身罢。”

徐辉祖谢恩,从地砖上爬起来,顿时脑袋仿佛要戳到屋顶了一般,长身而立的徐辉祖非常魁梧!

他皱眉道:“贵州城沦陷之后,叛王以为江阴侯心急,意欲伏击;江阴侯却识破其计,避免了大败。江阴侯吴高用兵一向稳妥,臣举荐他援救贵州,用错了地方……”

“俺也明白了此战之关键,便是吴高军怠误战机。”朱高炽道,“起初俺是怨顾成有异心,不过,若吴高进军到贵州城、贵州城未失,何至于有后边的事?因此贵州城失陷之罪,错不在顾勇,而在郭铭。”

徐辉祖沉声道:“请圣上万勿偏信。镇远侯军粮被焚,不一定是他有意为之,却被有心人说得有板有眼,误导圣听。”

朱高炽不言。

他沉默了一会儿,才开口道:“听说高煦亲自在贵州战场。如果当时不是吴高,而换一个将领,恐怕也不一定是高煦的对手。俺知大舅不喜高煦,高煦也恨大舅,但俺们不能不承认,高煦非常善战!”

“狡诈。”徐辉祖依旧固执地说道,“吴高是被高煦蒙骗了!否则,善战者也不能在十万援军之下,夺取贵州重镇。”

朱高炽不愿与徐辉祖争论此事,他也不用非得让别人承认二弟厉害,刚才不过是随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罢了。

朱高炽问道:“下一次该如何对付高煦,大舅可有思虑了?”

徐辉祖道:“臣以为,暂且不用寻思如何进攻西南,高煦会主动进攻!”

朱高炽稍微挪了一下位置,“大舅断定?高煦会攻打何处?”

徐辉祖沉声道:“湖广。”

朱高炽立刻转过身,抬头看墙上的图。他这辈子没去过太多地方,眼睛盯着图上,只能尽力想象着大明江山各地的模样。

过了许久,朱高炽头也不回地说道:“官军在湖广屯有重兵,高煦为何不趁胜攻占广西?”

徐辉祖的声音道:“当今世道,本该是太平盛世,并非末代乱世天下争雄之时。故高煦不用贪图地盘多寡、采用逐步蚕食之策,他要的是大明江山!叛军若走广西再进军京师,道路太远,战事必得拖延日久。以臣多年对高煦的了解,他极可能会想在湖广搏一把,欲以一次大会战定鼎形势。”

朱高炽的脸色苍白,神情凝重。

沉默了一会儿,他把目光从地图上挪开了,转过身来看着徐辉祖:“若教大舅再次言中,大明王师在湖广有几成胜算?”

“朝廷只要用对了人,至少九成胜算!”徐辉祖毫不犹豫地答道。

朱高炽的脑袋往上一扬,瞳孔微微收缩:“既然如此,高煦为何要求战?”

徐辉祖道:“高煦就是那样的人。叛军入湖广,处境极其险恶;但若得逞,得益也非常大。很符合高煦的一贯作为。”

徐辉祖停顿了一下,抱拳道:“西南战事,朝廷失利,但主力精锐毫发无损。此役叛军只能算是自保,避免了灭顶之灾!却无甚战果。高煦一日不能灭朝廷京营、亲卫精兵,一日便难以摆脱屡遭围剿的被动局面!叛军进入湖广,寻机对付朝廷精锐,这才是高煦扭转处境的唯一机会。”

一边听着,朱高炽一边觉得徐辉祖说得非常有道理!朱高炽没法骑马亲自上阵,却生在燕王府,身边尽是武将,他多少也是懂一些打仗的。

二弟高煦确实经常冒险、胆大妄为,此前西南之役,高煦也是在险中求胜。经徐辉祖这么一说,朱高炽也越来越觉得,高煦可能还会冒大险!

他低声道:“京营不少将士,乃当年之靖难军,高煦在靖难军将士心中颇有声望。”

徐辉祖冷冷道:“圣上,京营将士家眷全在直隶。‘靖难之役’时,高煦最多率领兵马一万多人,跟着他打过仗、真正有交情的将士是少数。高煦在军中有声望,可弟兄们会为了一点声望、便抛家弃业不顾身家性命么?何况眼下朝廷赢面极大,世人都是实在的。”

朱高炽听罢松了一口气,眼神一凛,“他敢来,俺还不敢迎他么?”

徐辉祖拜道:“圣上英明神武!”

如果您喜欢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

猜你喜欢